一泓清水潤澤千年商都
廣東省廣州市,這座千年商都,因水而生、依水而興,以悠久的水文化孕育著城市的開放、包容和創新精神。如今,廣州市正以水為筆,以綠為墨,繪就一幅“水清岸綠、魚翔淺底、城水相依、人水和諧”的生態畫卷。
近年來,廣州市將美麗河湖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,通過系統治理、科學施策,不僅使河湖水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,更讓嶺南水鄉風貌重現光彩,帶動了濱水經濟新業態的蓬勃發展,實現了生態效益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多贏局面。
圖為流溪河。廣州市水務局供圖
系統治水顯成效:從“黑臭河涌”到“美麗河湖”的蛻變之路
今年5月24日,廣州市白云區龍舟公開賽在石井河舉辦,這是石井河時隔13年,再次舉辦龍舟競速比賽。
上個世紀90年代起,因為生活污水無序直接排放、缺乏污水處理設施等原因,石井河開始發黑發臭,一年一度的龍舟活動被迫終止。“水臟的時候,根本沒法進行龍舟競賽。”石井街龍舟體育協會會長蘇挺活表示,石井河水質黑臭時,在河里扒龍舟的人會明顯聞到臭味。
隨著治水工作的推進,特別是美麗河湖建設工作的開展,石井河水質逐步恢復,昔日的黑臭河涌如今已是碧水清流、白鷺棲息、龍舟破浪。龍舟賽事這一傳統文化的回歸,是對石井河治水成效的最佳見證。
石井河的蛻變是廣州系統治水,推動“黑臭河涌”向“美麗河湖”蝶變的一個樣板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廣州市始終堅持“三水統籌,流域治理”的系統治水思路,深入推進碧水保衛戰,持續開展源頭截污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、雨污分流改造、“三源四洗”等工作,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發生歷史性、轉折性、全局性變化。
“廣州治水,是真金白銀的投入,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變化。”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水與海洋生態環境處副處長王欣告訴記者,2018年以來,廣州市累計投入729億元用于水環境治理,全市國考、省考斷面連續五年全部達到考核要求。2024年,20個國考、省考斷面全部達到優良水質,鴉崗斷面年均水質從2018年的劣V類首次提升至III類,治水成效顯著。
在治水基礎上,2024年,廣州市委主要負責人明確提出“全市在2025年前創建100個美麗河湖”的目標,并要求在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舉辦前完成這一任務,廣州治水從水質達標攻堅階段穩步轉入美麗河湖建設階段。
圍繞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工作,廣州打造“高位推動—戰略規劃—方案制定—運維管理—成效評估”全流程體系的政策制度,創新出臺全市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工作指引,先后發布兩批次31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及經驗做法,初步構建了從山頂到海洋的美麗河湖新格局。
流溪河里消失60年的飛瀑草回歸,滅絕40年的唐魚重現;增江上白鷺蹁躚,魚翔淺底,為魚群和191種鳥類提供重要生境節點……這些美麗河湖就如同鑲嵌在廣州大地上的明珠,見證著這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步伐。
水韻生活惠民生:重現嶺南水鄉風貌提升群眾幸福感
6月,正是嶺南佳果荔枝上市的季節。漫步荔枝灣涌,明媚陽光下“一灣溪水綠,兩岸荔枝紅”的西關風景再現眼前,甜蜜喜人,美不勝收。
“我家在荔灣住了四代人了,以前荔枝灣兩岸種滿了很多荔枝樹,后來河涌發黑發臭,荔枝樹也慢慢消失了。”市民劉先生激動地表示,他見證了荔枝灣涌從最原始的河涌到變成臭水溝,再到揭蓋復涌變成今天荔枝掛滿枝頭的綠色生態景象,所有的童年回憶都被喚醒了。
荔枝灣涌美麗河湖建設中注重挖掘水文化內涵,讓傳統與現代在濱水空間交融共生。在永慶坊的騎樓街巷間,廣彩、粵劇、醒獅在年輕匠人手中煥發新生;游客可體驗廣彩繪制、嶺南灰塑等傳統技藝,乘花船,聽廣府故事,感受老西關的浪漫。
圖為荔枝灣涌
東濠涌北起麓湖,南銜珠江,是廣州現存唯一一條貫穿市中心的河涌,擁有廣州古城“護城河”之美譽。
20世紀80年代末,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,工業和生活污水大量注入,東濠涌一度淪為污水四溢、臭氣熏天的“排污渠”和“臭水溝”。通過全流域先后分兩期進行的水環境綜合整治,東濠涌實現全流域水體循環和生態恢復,水質從V類跨級提升至Ⅲ類。如今,東濠涌“舊貌換新顏”,兩岸綠樹成蔭,水透風清魚躍,涌邊孩童嬉戲,溪澗邊游人乘涼消暑、飲茶下棋,歡聲笑語絡繹不絕,成為親水生態休閑文化走廊。
圖為東濠涌
碧水清波惠民生,水潤羊城優環境。以全流域系統治理為抓手,貫通山林溪流、平原河網至濱海濕地的生態脈絡,廣州在“山—水—城—海”全域初步形成從源頭到入海口的美麗河湖新格局,率全省之先,走出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的“廣州路線”。
“廣州將努力把每一條河涌建設成為城市的生態長廊,把每一個湖泊打造成為市民的休閑勝地。”廣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、局長王保森表示,廣州加速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和品質提升,成為展示廣州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,這一山水城海聯治體系,破解了超大城市流域碎片化治理難題,使廣州成為“山林源頭清水涌、千里碧道入海流”的超大城市典范。
從“臭水溝”到“清水廊道”,從“避之不及”到“趨之若鶩”,廣州的美麗河湖建設為市民打造了高品質、生態宜居的濱水空間。通過整合歷史文脈與生態治理,走出嶺南水鄉特色水文化模式的“活態保護、功能再生、文旅融合”實踐路徑,不斷煥發云山珠水、吉祥花城的無窮魅力。
水經濟賦能發展:美麗河湖催生產業新業態,帶動高質量發展
白云區大源水庫及其大源支流,這片曾經飽受黑臭困擾的水域,通過科學規劃與系統治理,蛻變為碧波蕩漾的“白云明珠”,不僅重塑了綠水青山的生態底色,更以環境紅利激活鄉村經濟。
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碧道建設,大源村形成“碧道+電商+文旅”融合發展模式,加速推進傳統電商產業向集群化、現代化轉型升級,日均銷售量達400萬單,年交易額突破600億元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百億淘寶村”。
位于黃埔區中東部的南崗河,是嶺南都市穿城河流典型代表。在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中,南崗河流域遭受水資源保障不足、水環境持續惡化、生物多樣性下降等一系列突出問題,水生態環境曾受到嚴重威脅。
通過開展源頭治理、系統治理、綜合治理,南崗河干流消除了V類水質,穩定達到Ⅲ類水質,部分時段達II類,面貌煥然一新,水清岸綠,白鷺成群。以碧帶建設為契機,南崗河流域打造“科創綠脈”“河谷香雪”,全面提升濱水空間人文、生態、功能品質,打造百姓的理想生活港灣。
優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,提升了區域對人才和企業的吸引力。南崗河流域,匯聚超過1600家“四上”企業,生物醫藥、電子信息、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尖端研發型企業也紛至沓來,河流的復興,已然成為驅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。
河湖治理不僅帶來了生態效益,更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。通過培育綠色水經濟新業態,盤活濱水空間資源,廣州實現了從“治水”到“興城”的跨越,讓美麗河湖成為招商引資的“金字招牌”、產業升級的“催化劑”和區域發展的“新動能”,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新路子。